我小时候家庭是典型的“工农联盟”,爸爸在县城国营企业当工人,妈妈在老家农村务农,爸爸一般一个月回一趟家,我和两个妹妹随母亲在农村生活,综观自己成长的人生轨迹,爸妈的叮咛教育,良好的家风熏陶,对自己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回忆起来爸妈营造的四个方面家风,我是终生受益的。 一、吃苦耐劳,耕耘一生。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我国的农村是人民公社年代,由于爸爸在县城做工,我和两个妹妹上学,我家只有妈妈一个劳动力,为了养家糊口,我记得妈妈在生产队啥农活都能干,不论是播种的农活、收获的农活,还是耕、耘地、撒粪、锄地等,她是生产队的“全能手”,她吃苦耐劳,从不喊苦叫累。记得我奶奶曾对我说:“你妈妈生你的前一天还下地干活,你出生后两三天就又下地了,根本没有坐过月子。”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正在熟睡的我突然被妈妈叫醒,她说,生产队敲铃了,开始打雷,要下雨了,快起来到地里抢生产队晾晒的地瓜干。我朦朦胧胧地起来了,妈妈已点好灯笼,她提着灯笼拐着一个大篓子在前,我拐着一个小篓子跟在后面,跌跌撞撞地走了约两三里路,来到晾晒地瓜干的地头,我妈妈领着我蹲下就往篓子里拾已半干的地瓜干,拾到中间,已电闪雷鸣,雨点越来越密集,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在大雨到前,地瓜干都抢了出来,堆在了地头高地方,用塑料布盖了起来。回到家我看了钟表,已是凌晨三点多了。后来听说,那天晚上抢收地瓜干,有10多个男壮劳力偷懒没有出工。妈妈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放学后、星期天,我都帮着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如挑水、抬粪、推泥、挽辘轳浇地等。麦收、秋收期间,我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拔过、割过麦子,刨过玉米、花生。参加工作后,每当遇到困难时,我便会想起妈妈在农村劳作的身影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亲身体会,使我立马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心地善良,贤惠一生。我爸爸兄弟三人,三兄弟分家时,我爷爷奶奶只有两幢房子,爷爷奶奶很为难,就怕谁分不到房子有怨言。我爸妈理解爷爷奶奶的苦衷,他们决定放弃抓阄分房子,提出自己盖房子,这样我爷爷奶奶就把两幢房子分给了我伯父、三叔,我奶奶逢人便说,儿好不如儿媳好。妈妈对公婆孝敬,对邻里帮助,在村里有口皆碑。每次父亲从县城带回好吃好用新鲜玩艺,我妈总让我先送爷爷奶奶一半,中秋节、春节等重要节日更不用说了。街坊邻居有婚丧嫁娶等大事,我妈总主动去帮忙打理,许多人愿意把家里的喜事、愁事给她说,让她帮着拿主意。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一个冬季的星期天,我在回家的路上捡了一个包袱,四周没有一个人,我拿回了家,母亲打开包袱一看是刚染过的一块大蓝布,她把布重新包好后,让我赶快到捡包袱的地方等着失主,她说,失主肯定着急,你去等着,见着有人找包袱,你就把他领咱家。我回到原地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见一个来找东西的,把我冻得够呛,到吃午饭的时候,我跑回家了,我说,不等了先吃饭。我妈听后说,万一你吃饭时人家来找怎么办?你不知丢东西的人心里有多着急、多上火啊。说着她递给我一页蒸熟的饼子、一棵小葱,哄着我说,好孩子快回去边吃边等人家。果然不出妈妈所料,我回到原地时,看见一个中年妇女慌慌张张地四处找着什么,我上前问她找什么东西,她说上午从这路过,可能在这丢了一个包袱,我问是一个包布的包袱?她连说三个,是、是、是。我把她领到我家,我妈让她看了包袱和布,并亲手交给了她,她激动地哭了,她说,这是全家过年做新衣服的布,以为十有八九找不回来了,没想到遇见了好人。送走丢布人后,我妈对我说,你看到丢东西的人有多着急、多上火了吧,如果她找不回这一包袱布,闹不好她能得一场大病呢,所以,你要记得不义之财千万不能取,捡了东西要归还失主。 三、精打细算,勤俭一生。父亲在县城企业工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资只有几十元,妈妈一个人在家务农靠挣工分增加家庭收入,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挣的工分达不到生产队社员平均数,到了年底还要从家里拿一定数量的钱交给生产队,然后我们才能享受生产队里的福利待遇。为了有计划地经营好家庭,爸爸、妈妈可谓精打细算,一是努力增加收入。当时在农村不光下地干活能挣工分。你多养猪、多积肥、多沤粪,也能多挣工分,多增加家庭收入。所以,我妈妈全勤在生产队出工的同时,还起早贪黑地每年养着几头猪、喂着十几只鸡,妈妈还教我和两个妹妹用玉米皮、山草编小辫(当时外贸出口用),每当把猪、鸡蛋、小辫卖了,拿到钱时,妈妈会露出喜悦的笑容。为了自己挣课本、书本钱,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到石堰缝里抠蝎子,当时我记得每斤活蝎子卖给公社采购站能收入五块钱,够一个学期花的,甭提心里多高兴了。二是节约花销。爸爸在企业工作,厂里有一台锅炉,每天锅炉工清理炉灰时,总有些不完全燃烧的煤渣,当时厂里允许工人捡没完全燃烧的煤渣带回家,这样爸爸就自制了一个小抓钩,每天下班后到废弃的炉灰堆里,捡煤渣,休班时用自行车带回家,我记得第一次看到父亲带一袋煤渣回家,我以为是带回好吃的东西呢,爸爸说,这不是吃的,是烧火做饭生炉子用的。我这才明白,人家的爸爸下班休息,我的爸爸下班还要捡煤渣贴补家用。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做新衣服都让裁缝我们做的宽松些,说这样能让我们多穿几年,若做的太合体,都在长茬,只能穿一年浪费了。除了中秋节、春节等几个主要节日,妈妈基本不买猪肉,有时家里来亲戚,妈妈让我到食品站买五毛钱的肉。父母亲的精打细算、“开源节流”,使父母白手起家,六十年代初,盖起三间半瓦房。家庭条件稍好了一些,爸妈仍勤俭持家。爸爸曾对我严肃的说:“我小时要过饭,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你们也不要忘记过去的苦和穷,要俭仆生活。”听了这话我才知道父亲建国前曾是一个要过饭的小乞丐,对我触动很大。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已担任了镇党政主要领导职务,时间长达十年,这期间许多在我镇干过工程的建筑公司老板,都劝我把农村老家房子翻新重建,有的建议还建平房,有的建议建成二层小楼。言外之意,只要我同意,我充其量只花个成本钱就行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想起爸妈的叮咛,不能占公家和别人的便宜,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所以我拒绝了老板们的“好意”。 四、拥党爱国,磊落一生。爷爷家的成分是下中农,外祖父家的成分是地主,听妈妈说,我外祖父精明能干,年轻时就开了一个酒馆(用小米酿制黄酒),自酿自卖,慢慢规模大了,雇了一个长工,偶尔雇几个短工,后来发财了置了一些土地和房屋,所以1947年土改时一些土地和房屋分给了穷人,1950年被划定为地主成分。我上学后,经常看到课本里面有穷人闹革命、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情节。有一次我小心翼翼地问妈妈,外祖父家里田地、房屋被分,你现在心里恨不恨毛主席、恨不恨共产党。妈妈一脸严肃地说:“不恨,毛主席、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如果当时不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广大老百姓就不会拥护共产党,就不会积极送子参军,积极给解放军送粮、抬担架,就不会打败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军队。你姥爷(外祖父)也不恨毛主席、不恨共产党,土改结束后,你姥爷亲自动员你二舅参加人民解放军,你二舅当时才16岁,但他积极响应,到部队后作战英勇,在一次战斗中光荣负伤。”我相信妈妈不会讲假话,因为我自小到大从没听妈妈说半句对共产党、对毛主席不满的话。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我和妈妈一边在收音机旁收听毛主席逝世的新闻,一边泪流满面。爸爸在企业是工作骨干,每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由于外祖父地主成分的原因,多次递交入党申请都被退了回来,在当时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我爸妈都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们都谆谆教导我们兄妹三人要爱党、爱国、爱集体。还有一个插曲,我初中毕业时要填一个初中毕业生鉴定表,其中上面有一栏要填外祖父姓名、家庭成分,我知道外祖父家庭成分是地主,当时全班同学除了我没一个外祖父是地主成分的,当时年少的我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没有勇气如实地填写,所以我把外祖父家庭成分填为中农,巧的是当时初中校长是我妈的一个远房亲戚,他知道我外祖父家的底细,所以他专门抽查了我的鉴定表,看到我没如实填写,他马上对我的班主任说,这个学生是地主分子的外甥,想蒙混过关,他是不是想替他外祖父搞复辟啊……班主任听后大吃一惊,班主任怕对我有心理上的打击,没有直接找我,而是与我母亲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傍晚放学回家后,妈妈让我坐下来,问我今天在学校都做了些什么?我如实地说了填表的事,说着说着我哭了起来。这时,我看见妈妈也流泪了。停了一会妈妈深情地说,你姥姥家地主成分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的耻辱,是过去的事,只要咱拥护共产党,热爱国家就是好家庭、好社员、好学生,不用担心,明天回校主动要回鉴定表如实填写。那一夜,父亲不在家,若不是母亲的开导、鼓励和光明磊落的影响,年少的我曾一度觉得天塌下来了。参加工作后,不到一个周我收到妈妈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大体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参加工作了,要努力工作,加强学习,服从领导,团结同事;第二层意思是新形势了,不唯成分论了,只要个人表现好,地主、富农的后代也能入党,也能进步,希望我积极工作,向党靠拢,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妈妈的话我记在了心里,并落实在了行动上。我1983年6月参加工作,1984年8月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我把入党的消息告诉爸妈时,爸妈由衷地高兴,应该说也替他们圆了一个入党的梦。我们兄妹三人,两人加入了党组织,我们现在一家三口,也都是共产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