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电子邮件
   
 
 
 
网站首页 机构概况 领导活动 专题专栏 纪律审查 图片新闻 廉洁视频 资料库
当前位置: 首页> 家风传承
 
张诚莲:捡起饭桌上的米粒
来源:365bet体育在线官  发布时间:2017-09-29  浏览次数:

  看见这个题目,也许会有人说,这是老话题了,不值得一提。是啊,当今社会,特别是年轻人,谁还会在乎掉在饭桌上的米粒呢……

  说起饭桌上的米粒,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时代爸爸的谆谆教诲。那时候,我们一家六口围坐在一张说不清什么颜色的饭桌上吃饭,桌子高,凳子矮,姐弟四人常常会把碗中米粒掉在桌上,这时,爸爸总是会说:“把掉了的米粒捡起来吃了!”当时,我们年幼无知,都嫌饭桌上的米粒脏,对爸爸的话常常会置之不理,当成耳旁风。后来,爸爸又非常严肃地大声说:“捡起来吃了,不许浪费!以后谁掉了米粒不捡就罚他洗碗、扫地板。”这个“处罚决定”挺有效的,从此,姐弟四人再也没人敢不捡掉在饭桌上的米粒了。

  如今,我们都已成家立业,已为人父母了;爸爸也已经离开我们20周年了。但是,爸爸那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永远也抹不掉了。每每看见我的一双儿女把米粒掉在桌子上,我也总是会说:“捡起来吃了它。”90后的孩子很难理解我们的意图,他们总是会说:“掉了太脏了,怎么吃啊?捡起来扔掉吧。”此时此刻,我会一言不发地把他们掉在桌子上的米粒捡起来,放在嘴里吃掉。一双儿女露出惊讶和惭愧的表情,羞愧的看着我,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会给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一双儿女从呀呀学语开始,我和丈夫就教他们背诵《悯农》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上小学的时候,一双儿女常常到爷爷奶奶家吃饭,父辈们常常给孩子们讲过去缺衣少粮的往事,让孩子再次体会到了老一辈人勤俭节约的好品质。捡饭桌上的米粒,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读大学的时候,常听孩子们回来说,在学校里如何把掉在桌子上的饭菜捡起来吃了,同学们嘲笑他们时,他们就把“姥爷教妈妈捡饭桌上的米粒”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捡饭桌上的米粒,年轻人听了一定会觉得无所谓,甚至会不屑一顾,觉得可笑。生活条件优越的今天,人们头脑中的节约意识渐渐淡化了。现实生活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已不为鲜见。在有的人看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过去战争年代和艰苦岁月中提出的特殊要求,现在条件和环境改变了,再提倡这个就不合时宜了,吃点、喝点、玩点无碍大局,没有必要看得那么严重;还有人认为,时下人们的生活讲质量、吃穿讲档次,“慷慨花钱”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

  捡饭桌上的米粒不丢人,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就捡起过。那是1966年秋天,周恩来总理接见学生代表,和青年学生一起进餐,饭菜一人一份,主食是大米饭,周总理把掉在饭桌上米粒全部拣起来吃了,学生们深受感动,许多人热泪盈眶。大家纷纷效仿,也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拣起来吃了。事后,学生代表就把周总理吃饭拣米粒儿的故事传开了。周总理是我们党艰苦奋斗的楷模,他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哪怕是一粒粮食也不肯丢掉。他到灾区视察和灾民一起吃饭,喝碗粥不忘用馒头把碗底儿擦一擦。他一件睡衣穿了几十年,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是他买不起吗?不是,因为他崇尚节俭,以节俭为乐,以节俭为荣,节俭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在一首《五百字诗》里写得好:“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许烂。”滴水汇成河,粒米攒成筐。可见,节约是强大力量的储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骄奢淫逸成风,享乐主义盛行,就没有了希望。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网站首页 | 网站声明
山东省纪委监察厅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鲁ICP备05019079号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