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个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农村人。他虽然没有上过学,但他一言一行中体现出的朴素的做人道理却镌刻在了我的心灵深处,时刻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树不盘不成材,人不学不成器” 我的家是谈不上书香门第的。父母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没有上过几天学,更谈不上有什么大学问。可我这些“土气”的亲人们,却是极爱书的。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处低矮破旧的平房里,屋子里盘着火炕,炕脚摆着一个枣红色的木箱子。乳臭未干的我总是看见父亲在箱子里翻翻捡捡。我好奇地凑上去,箱子里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摞摞的书。有小孩子爱看的连环画,也有大人爱看的四大名著,当然也少不了庄户人必备的农业技术推广之类的科普书。父亲非常爱护书,每一本都用旧挂历包上了书皮,上面写着工整的书名,书角也压得平平整整。天气好的时候,父亲会把箱子里的书都摆到炕上晾晒。这些书新旧不一,有的纸张已经泛黄,看上去年代久远;有的是父亲新近购置的,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父亲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又多,温饱尚且难以为继,没有钱让这么多孩子上学,但是,爷爷依旧会四处寻些书带回来给孩子们看。爷爷说,“无论穷富,都要多看看书”。父亲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态度,倍加珍视。 父亲的木箱就是我的乐土。我在这书堆里翻看着一本本古旧的图书,看着上面的插画与认不全的字,寻找着我童年的乐趣。现在即使条件好了,网络和新媒体日渐发达,我还是会跟父亲一样,买回大堆大堆的书,闲时捧一杯茶,倍加珍惜与享受地沉浸在书的海洋里。 也许是没有上过学的缘故,父亲特别看重子女学习,笃信“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每天清晨,父亲都要送我到村口,一直望着我走到学校大门,他才折回身;傍晚,父亲也总是站在路口等我回家。晚上,昏黄的灯下,父亲一边抽着旱烟,一边看着我写作业。每每我有懈怠的时候,父亲总是用“树不盘不成材,人不学不成器”、“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读书各人好”等等不知从哪儿学来的“至理名言”教导我。父亲常常念叨一句话:“知识装在脑子里,谁也偷不走。”如果不是父亲的执着,也许长大后的我也和他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呢。 “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天刚蒙蒙亮,父母似乎早已经忙碌了很久,我在睡梦中被叫醒,“还不起床,太阳都晒屁股了。”父母常常是扒拉两口饭,就坐上牛车开始往地里赶。一到地头,两人就直奔庄稼,除草、打药、整枝、捉虫……不知不觉,太阳爬上了头顶上。我在树下捉蚂蚱,尽情玩耍,父母则一垄一垄地从这头到那头穿梭着,一句话也不说,就像地头上那头老黄牛,默默在耕耘着丰收的希望。 “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是父亲告诫子女勤俭持家的常用语。小时候生活比较困难,但在父亲的勤奋劳作下,在母亲的精心操持下,我家的日子尚能过得去。日常饮食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却也从未断粮挨饿;一家人穿得虽然破旧,可总不至于春秋露肉冬天挨冻。我和哥哥上学的费用更是从来没有拖欠过。有一次,母亲煮了一锅薄粥,外加棒槌面馒头。我嫌馒头粗糙,扔在地上。父亲默默地捡起来,掸去灰尘,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这粮食是怎么来的吗?我和你娘天天在田里劳作,不管夏天多热冬天多冷,不耕作,从哪儿来米面?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啊!”上课时老师讲《锄禾》,我似懂非懂。听了父亲这一席话,我才真正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父亲常说:“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在父亲的教育下,我们家的孩子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进餐不掉饭粒,不剩碗底。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 父亲十六岁就远离家乡去当了兵。那时候家里闹饥荒,奶奶的五个幼子在家饿得嗷嗷直哭。作为长子的父亲听说当兵能吃饱,还能挣津贴,背起了破旧的行囊就离开了家。父亲在远行的火车上暗暗发誓,一定要养活家里的弟弟妹妹。那时候,奶奶一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收到父亲从远方寄回家装满津贴的信封。父亲在南方当了十年的兵,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他竟然自学成才,当了部队的文书,还学会了开拖拉机的技术。转业回乡的父亲凭着这两样本事,娶上了媳妇,还顺利当选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父亲孝敬爷爷的事我记忆最深刻。八十多岁的爷爷每到大集的时候他都会搬着小板凳端坐在家门口的土坯院墙前,双手插在袖管里,眼睛微闭,一张布满老年斑的脸是那样的宁静。他偶尔也会抬起头向西张望,嘴唇轻轻蠕动着。他期待着父亲从集市上带回他最喜爱的礼物—一根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在今天看来,糖葫芦与现在品种丰富、形色各异的小吃比起来实在是单薄廉价得多,但那时候却是一种奢侈品,而且是爷爷最喜好的口味。每周一次的期待竟成了爷爷晚年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享受。 父亲骑着那辆陈旧笨重的红旗牌自行车吱吱呀呀地从村西头来了。车把上挂着那个鼓鼓的黑色提包。爷爷远远见了,早就颤巍巍地迎上去,饱经风霜的脸顿时明朗了起来,皱纹里溢出的微笑满是甜蜜。父亲高兴地把糖葫芦递到爷爷手里,书包里还有奶奶最爱吃的香肠、爷爷喜好的烧肉。 父亲学问虽不高,但是却“知书达理”。“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爷爷奶奶在世时,父亲让他们住向阳的房间,睡温软的床铺,有好吃的总是先孝敬他们。他们生了病,父亲送他们去看医生,端茶递药,侍奉病榻。“做人不能丧良心”,“人要走得正、行得正,脚正不怕鞋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是父亲教导我们做人的“金玉良言”。当我遭受困厄遇到坎坷时,父亲总会鼓励我说,“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这朴实的话语给我信心和勇气。当我取得小成功而骄傲时,耳边就响起父亲“火要空心,人要虚心”的警告。 现在看来,父亲的这些道理虽然很俗很平常,但却是多么难能可贵。法国著名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家是我们成长的第一空间,父亲的这些朴素箴言在我的身上处处烙下了家风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