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家庭中。这个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相反,这个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邪路,甚至走上不归路。家风非常重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我生长在农村的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中,我爷爷兄弟四个,我爷爷排行老二,在解放初期,他领着我三爷、四爷就去京城做生意。大爷在家负责大家庭的里里外外,他们三个,在外面挣到的钱,四个家庭统一分配,从来没出现过一次纠纷。直到1960年,全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他们才变卖了家产,回到了老家。到他们去世时,四个家庭和睦相处,从来没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我的四个爷爷奶奶去世后,他们的坟墓并排的埋在一起,大爷爷奶奶在最东面,向西依次是二、三、四爷爷奶奶的。他们做到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到目前为止,我的父辈也有好几位伯伯去世,他们都葬在爷爷奶奶的坟墓附近,守护着他们,去另外的世界,继续享受着天伦之乐。我们孙辈的兄弟姊妹将近二十人,各居住在不同的城市,都保持着联系,到目前没有人相互红过脸。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回家上坟时,都会依次给他们上香、扫墓,没有一人例外。 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我最小,虽然受宠,但妈妈对我的教育非常苛刻。爸爸在外面工作,因为交通工具不方便,不能每天回家。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四个人的教育,都是妈妈负责的,她真正做到了相夫教子。自我记事起,就能把《弟子规》、《朱子家训》等,倒背如流,虽然不能完全理解里面的意思,但一点也不妨碍背诵。随着一天天得长大,才慢慢地完全理解了,这里面每一句话的含义。所做的每一件事,妈妈都要按照《弟子规》《朱子家训》里面的条条框框来约束我。 在生活中,妈妈常常用“百善孝为先”来教导我们,奶奶在生命的后期,因半身不遂,卧床七年。妈妈辞去了她心爱的教师工作,专门在家伺候我奶奶,妈妈总会细心地照料,为她端屎端尿、剪指甲、擦身体,尽到自已的孝心,来我家串门的邻居总是说:没闻到一点屎尿以及老年人身上的气味,直到奶奶去世身上也没长过褥疮。“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我妈做到了。“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我们放学回家,总是先去我奶奶的房间,打个招呼,告诉奶奶:我回来了!然后再去做自己的事情。走的时候,也要过去告诉一声:奶奶,我上学去了。在我妈妈去世的时候,她没遭一点罪,就像睡着了一样,安详地走了,没有一点痛苦。邻居来我家吊唁的人很多,看到后,都说:这是修来的福!对农村人来讲,活着的时候,修积得好,去世的时候,都没有痛苦,安详地离开。记得在2013年的六月份,我爸爸因腰椎管狭窄,在文登整骨医院住院,哥哥姐姐因其他原因,不能请假伺候,我在医院伺候了五十三天,直到出院,因腰部做手术,大小便都在床上。因为是夏天,每天都要给我爸翻身,擦洗身体,按摩身体防止出现褥疮。除了看着打吊瓶,还有理发、泡脚、剪指甲,我不能离开半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我也做到了,这都是我妈妈的言传身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爸妈经常教导我们:在长辈面前,要尊敬长辈,长辈在说话时,不能插嘴,什么事都得让长辈为先,说话有礼貌,不顶撞,不说谎,不耍脾气。我今年虚岁五十了,回过这五十年来,从来没冲着我的父母高声说过一句话。“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我家的生活条件,在我们村是比较好的,我爸爸每个月都能拿到工资。其他村民都是挣工分的,要等年底看村子的收入多少,结合全村所有村民的工分,能算出来每个工分是多少钱。往往有的家庭干了一年活,还欠村里的钱,那个时候是有土地税的,村里组织修水库、修水渠等,你家没有人参加,就要欠村里工钱的。我妈妈教学,是不拿工资的,只挣工分,我们家不会欠村里的钱,相反还每个月都能见到钱。我爸爸因工作需要,单位就给配发的自行车,我学会骑车还是这辆车的功劳,在读初中以前,家里也买了一辆。我们家住在村子的东北面,通往村外的路,只有一条,是在村子的西面,所以每次出村都要经过大半个村子,爸妈对我们的要求是:在村子里只能推着自行车走,不能骑,出了村子,才可以骑着走。但在村子以外,看见自己村子里的长辈时,必须下车。哪怕是偶尔的一次没下车,传到爸妈的耳朵里,自行车就不让骑了。上初中的时候,离家四公里,如果不让骑车,那是很痛苦的事情。那首先就要解决起早带黑的困难,小时候早上多睡一会,特别冬天,那才叫幸福;还要克服累的问题。所以必须牢记这一条,硬生生地坚持了三年,到了最后就是习惯了。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我奶奶是个很节俭的老人。节俭是好事,但我觉得她节俭得有点近乎抠,无法理解。我小的时候大米不是很多见的,一次,做米饭的时候,她不小心把米撒了点在地上,我就顺手准备扫掉。我腰还没弯下去,只见奶奶手挡着我,我愣在那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奶奶开口了:不要扫掉,捡起来洗洗,浪费可惜。我说已经脏了,反正就一点点,算了吧。奶奶可不理会我,自己佝偻着身体,蹲在地上慢慢地拾着,每拾起一点就用嘴巴对着吹吹,很专注地,仿佛掉在地上的不是米,而是她的宝贝一样。等到全部拾好后,再用水一遍一遍的洗,看她洗完端着米,脸上露着孩子般开心的笑,嘴里还自言自语:看看,多干净,还不一样吃嘛,你们……我听懂了她未说完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我依然是不已为然的摇着头,而奶奶露出了灿烂的笑脸。以前没有电饭锅,做米饭都用大锅,那个火候不好掌握,总是会在下面结锅巴,所以每次都有很多饭不能吃。我总是说把这些锅巴倒掉的,总是会被她老人家教育一番。我不服气说:"这都不能吃呀?干吗不能倒掉?奶奶也不搭理我,然后倒了些开水在里面,泡了一会儿,就见她开始用小勺把那些锅巴,一点一点地刮出来,然后放进自己的嘴里。天哪,我真的是服了她老人家。我半开玩笑地对奶奶说:"奶奶,你真会动脑筋呀”。奶奶听了我的话,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不过我们老人家是经历了饥荒岁月的,知道粮食的宝贵,我不是小气,只是觉得这样真的很浪费。奶奶去世三十多年了,受到她的感染与影响,我从来不浪费饭菜,哪怕是再怎么难吃,我也会吃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也许奶奶说得对,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饥荒,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吧。但是我们也不像奶奶想得那样,就知道浪费,不知道珍惜。我们从小就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但有几个人,珍惜过一粒粮食呢?在食堂吃饭,看到有的人,明知道自己吃不了,厨师给他分发菜的时候,蛮可以说:这个菜少给我点,我吃不了。他能剩在盘子里倒掉,也不说。就感觉是,我不要就吃亏了。看不惯,说过几次,人家依然我行我素。这个时候,我马上就想到了:“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这句话。后来,只能默默地把自己的吃干净,给他们做出榜样,在无声中去感化他们。 家风这个东西,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影响与教育,是说不完也道不尽的,它是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守的,好的家风就能渗透出一个家庭的崇高美德和文化修养,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良好的家风中受益。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与时俱进,会被新的东西不断充实与更新。这些规矩需要每一个成员去践行,并且代代相传,千万条家规的传承,才会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星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会坚持我家的家风,女儿大学毕业后,接受了我的建议,去做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当了一名幼儿教师。让我们的家风得到了传承。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给下一代,让其发扬光大。
|